明清以來玄空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。說起玄空學,不得不從蔣大鴻、姜垚、章仲山、沈竹礽和其子沈瓞民,范宜賓、朱小鶴、徐迪惠、尹有本、蔡岷山等人說起。地理樞要中說得很詳細,我今搬上來說,為的是讓大家知其脈絡,探其源流,把來龍去脈搞清楚,一可面懷先賢,二不致無頭亂學,三知其所學源流。理氣一脈,說法眾多,不究其源,無以為綱,追本朔源,其水自澄,何須嚼舌般非?有心斯學也無須惶惶不安。
蔣大鴻,名珂,字平階,號大鴻,宗陽子,中陽子,云陽子,杜陵狂客。得無極真人(竺翁)授以玄空學,吳天柱授水龍法,武夷道人授陽宅法。蔣大鴻獨得秘解,始僻三合而尚玄空,蔣大鴻以玄空行世,名震大江南北,是明末清初地理明師,人稱地仙。其地理學說遠承黃石公,張良,郭璞,丘延翰,楊筠松,曾文辿,陳希夷,吳景鸞,近承劉伯溫,目講無著禪師,融會貫通,自成一家,而成為玄空地學之宗師。至明朝嘉靖年間,有偽托元朝國師劉秉忠撰,劉伯溫注釋《平砂玉尺經》出世,萬歷年間癢生徐鏌[試可]為其書增釋圖局而出版,于是三合地理學大行于世。另外僧澈如玉著《地理原真》,趙九峰著《地理五訣》面世后,自此人人習三合,人人用四大局。蔣大鴻見人人受三合,四大局之害,乃出而大聲疾呼,著《地理辨正》,《平砂玉尺辨偽》力斥三合,四大局之非,力斥時師,時書之偽,揭示玄空真學。然而真訣則引而不發,于是巒頭,理氣各派,各以意解,雜論紛紛。
唯其書于訣法秘而不宣,學者不得其門而入,造成玄空學的混亂,欲學之人無所適從,此皆由蔣大鴻過于隱秘而至。蔣大鴻受無極子之學,即懼天律之可畏,又慮斯學之絕傳,故著書而隱訣,未敢明言。一忌此書真學論為異族之手,一忌此真學落入無德之人,用心良苦,然后世人習其書,不得竅門而入,如入霧中,動輒漫罵蔣氏。
蔣大鴻自謂“仆之得傳,有訣無書”,“天律有禁,不得妄傳,茍非忠信廉潔之人,未許與聞一二”。由于玄空學的傳習相當秘密,而用之非常靈驗,若不是道德學問有修養的正人君子,不得以傳授,并且習得玄空地理學的人,若非善德仁人孝悌之家,決不輕易施用。
蔣氏著作甚多,傳于世者有《地理辨正》、《水龍經》、《歸厚錄》、《古鏡歌》、《天元五歌》、《天元余義》、《平砂玉尺辨偽》、《黃白二氣說》、《陽宅指南》、《陽宅得一錄》、《插泥劍》等書,其門人姜垚著有《從師隨筆》、《平砂玉尺辨偽》,呂相烈著有《天元大成》,駱士鵬著有《經義秘旨》。玄空學才于乾隆,嘉慶間盛行,派別甚多,各門派故步自封,甚至互相攻擊,各視所學為天機秘訣,從不輕易泄與外人。
清朝時,蔣大鴻亡后,乾隆至光緒一百七十年間,治玄空地理者分為六大派:1、滇南派。以范宜賓為代表,著有《乾坤法竅》,廣行傳學。2、無常派。以章仲山為首,著有《地理辨正直解》、《心眼指要》、《陰陽二宅錄驗》。后來的沈竹礽和其子沈瓞民及門人編輯《沈氏玄空學》行世,門人也最多。3、蘇州派。以朱小鶴為代表,著有《地理辨正補》傳世。4、上虞派。以徐迪惠為代表,著有《楊曾地理文》、端木國瑚著有《地理元文》和《周易葬經》等著,言易經卦理者,還有張心言著有《地理辨正疏》傳世。5、湘楚派。尹有本著有《地理四秘全書》,蔣國著有《地理正宗》和鄧恭著有《地理知本金鎖秘》及《地理黃金屋》。6、廣東派。以蔡岷山為代表,著有《辨正求真》及其四子蔡書云,著有《巒頭心法圖訣》。真可謂“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”。
章仲山,名甫,江蘇無錫人,號“無心道人”,章仲山是繼蔣大鴻之后的玄空巨擎,是名滿江浙第一明師!兜乩肀嬲苯狻防钍鰜碓谛蜓灾姓f“蔣大鴻先生《辨正》一書,闡河洛之奧,陰陽消長,錯綜變化之機,明且暢矣。上考管、郭、楊、曾,降及青田、目講,道同一貫,實地理學理氣正宗。雖間有隱而未發之詞,而《青囊》、《天玉》之所以然,則又了如指掌。無何,百余年來,讀者猶未其解,是其所是,是其所非,師師相傳,口口相授,而辨正之旨反日益晦。磋乎!不善讀《青囊》、《天玉》、《寶照》諸書,而誤會其用者,皆楊、曾之罪人也。不善讀《辯正》一書,而妄謂得傳,以自誤誤人者,又蔣公之罪人也。無錫章君仲山獨悟真詮,熟推生克制化之用,吉兇消長之理,神明其道于大江南北已三十年。”實可稱蔣大鴻之后,治玄空地理,卓然有成就第一人。著作有《地理辨正直解》,《玄空秘旨注》,《心眼指要》,《天元五歌闡義》!蛾庩柖涷灐。
章仲山之后,玄空學之大師惟沈紹勛一人而已。據《沈氏玄空學》載:“沈紹勛,字竹礽,浙江錢塘沈括之后裔。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生。年十三,金錢幫亂於浙,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再陷杭州,城破、一門殉者七人,母投井死。先生被匪徒挾持,次年輾轉至松江,美將華爾破太平軍,拔先生出,認為養子。華爾於是年攻浙江慈溪,中彈身亡,先生負其尸,歸殮於松江。十五歲華爾之中國妻姚夫人亦卒,此后先生受聘英將戈登,譯兵法、訓練新兵。沈紹勛從商,然日以讀書譴興,自傷沈氏一族,自宋以來為錢塘冠族,以遭亂失學,僅知父祖以上三代名諱。奔走十余年,搜索資料記載,訪親族及先墓,稽其所在,創為“錢唐沈氏家乘”,痛華爾夫婦早亡,特撰一傳,附之‘家乘’,戒其子孫歲時祭祀,勿絕血食,以報養育之恩。
先生十六歲即讀地理書,后至杭州在丁氏八千卷樓、黃氏五桂樓,寧波范氏天一閣、虞氏抱經樓等藏書家,遍讀群書。於玄空家之言雖讀,因不得其訣,而格格不入,且墨守三合諸說,視蔣大鴻如洪水猛獸,惟於巒頭頗有心得,閱歷幾遍全國。
后為先父覓葬地,得地於中臺山之陽,壬山丙向。形局完美,實所罕見,集大江南北地理師,除宗蔣大鴻一派外,致八十余人相之,皆稱贊是美地。該地被某宦以重金購去,先生為此悵悵不樂良久。是年之冬,某宦葬其父母,開金井時,先生往視,見穴暈太極圖分明如畫,心情更加抑郁,可惜美地為他人所得。葬后,某宦父子,因案落職,發配充軍,於途中卒,其家業日漸零落。先生于是后集杭城地師相之。眾師仍謂該地系美地,且不犯神煞(指葬日選擇之神煞),百思不解其何以發兇。后來先生之姻兄胡伯安,字增戊,余姚人,來游杭州,見其行囊中有姜垚秘本云:“一運之壬山丙向犯反吟、伏吟,葬之禍立至。”於是置酒席,集地師三十余人討論之,均莫明其理,而二運以下之反伏吟,姜氏秘本書中絕不提及。眾師皆云:“偶中而已。”至此,先生乃以少殺往日輕視玄空理氣書之心理,取蔣大鴻之書讀之,仍無所知。
同治十二年癸酉,先生輿胡伯安至江蘇無錫訪章仲山之后裔,居數月,章氏后人不肯輕泄一字,許以重金,方借觀章仲山“陰陽二宅錄驗”,二人盡一日夜之力抄寫,歸后窮年苦思,終不得解。先生於一日讀《易》,玩洛書圖“五入中宮”之理,豁然貫通挨星之理。后又讀仙井胡世安《太易則通》、光山胡煦《周易涵書》,才知卦爻錯綜之義。遂將《仲山宅斷》(即“陰陽二宅錄驗”,先生以其名不雅而改稱)一一詮釋。連年購閱易說、易注,一百七十余種,乃知漢易輿宋易之派別,至光緒十四年購入易書已一千七百余種。將昔日所注《宅斷》重行更正,復放筆著《地理辨正抉要》、《靈城精義》、《地理諸書偽正考》。
其研究結論謂:“三合之盤并未有誤,誤於后人不知天機,死執五運之盤,以為運運如此,置八卦摩蕩之理不顧。好奇者又增加名目,為江湖謀食之具,將楊公真理氣一筆抹煞。蔣大鴻得無極子之傳,著辨正一書,使《天玉》、《寶照》諸經旨復明於世,厥功甚偉,惟誤解天機之義,以為不可泄漏,未將挨星真訣筆之於書,貽誤后人,亦匪淺鮮耳。
先生平生最恨蔣大鴻、鄭熊、章仲山等守天機秘訣,不肯輕泄玄空口訣,故其遺囑予兒子沈瓞民云:“今日西人於聲、光、化、電、一有所得,不惜原原本本著書公世,真所謂泄盡天機者,何嘗偶遭天譴?父老矣!生平談此學每為人所訐詰,雖欲泄盡天機,人終不信,豈天機竟不使吾泄盡耶?近日舊病復發,知久不在人世……,父死之后,汝對於吾之遺書,決不可視為珍秘,有欲觀、借抄者,舉以予之,切勿效器小者之為”。
玄空學自晉至清,一千多年間,其訣竅都暗晦不露,至沈竹礽著書公于世,才現曙光。沈公的胸襟磊落,不畏天律,將玄空秘訣公開,功莫大焉。先生大公無私之胸襟,若光風霽月,非常人能及,令人欽仰。
兒子沈瓞民盡得真傳,沈氏門人甚多,代表作有《沈氏玄空學》四種,《沈氏地理辨正抉要》,《周易易解》,《
周易示兒錄》,《說卦錄要》等著,其子瓞民著有《周易孟氏學》,《周易孟氏學補遺》《孟氏易學授考》等。
《沈氏玄空學》后有尤雪行,號惜陰居士,榮柏云號懺悔學人。師徒著東方之科學《宅運新案》,該書成于一九二七年為近代地理風水師所作,薈萃眾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,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地理風水學的理論和方法,被世人譽為“活易經”。傳世的玄空學門派很多,然而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構架,豐富的考驗實例者,惟有《沈氏玄空學》,和東方之科學《宅運新案》。
近有臺灣學者鐘義明,把玄空學演譯得至精至微,結合萬物類象,深入發掘,出版了很多玄空學著作,功不可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