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水即然是天文科學所延生的文化,自然會與地上的山形走勢,水流方向有很大的關系,有山必有水,有高必有低,都是相互對應的關系,人只是在這自然界當中的一種生(動)物,也需要“陽光“”空氣“”水“生存,也因為環境的問題而自然淘汰不合適的人群,唯有懂得趨吉避兇的人,才能生存下來,經過了幾千年的驗證,人們找到了這種自然的規律,這就是風水吉兇地選擇!
一、主脈龍脈即國家的血脈
有山必有水,這是相對應的,但是山脈有高有低如何確定山的起點與結點,就有了山的高低也代表了山的來龍與結穴的定向,所以會以高的山為主山脈,越來越低,是山脈來龍的一種規律。
高的山脊是不適合人居住的,越高的山是看的越遠,但是也溫度越低,空氣也越稀薄,如果是陡峭的山壁也不會適合人居住,唯有末端的平原,有山有水的地方,才方便人停留與居住,也是水容易聚集的地方。
每個國家都會有山脈,平地多的地方相對來說,相對貧窮些,如沙漠地區,非洲地區,大草原地區,這些地方相對有山脈的地方不富裕,但也不表示永遠都不可能改變,風水上說明的高一寸就可成就山,低一寸也可成為水,這是因為都是相對的!但是都是山區的地方也是不太容易發展的,多山地區可以看看國內,連路都不太容易建造,發展就會受到局限,所以最好的是有山有水有平地,這才符合發展的須要,也才容易進步與發達!
越高的山,能看的越遠,也代表了長幼的順序,也稱為祖山脈,山脈也有方向,如何沿伸如何轉折如何起伏,這在風水上也很講究,在形象派來說,會以山勢的形狀來確定是何種動物,或是何圖形,來說明此地的吉兇,來推論好壞,如老鷹的展翅,烏龜,螃蟹等等,也有動物互相對望而產生了斗風水的情況。
祖山來的山脈,如果沒有招到破壞,由祖山的順序往下排列,越來越低的山脈,最后到了平原地方也就是人聚集的地方,因為山峰突起也代表了龍骨,山的泥土就是代表人的肉,植倍代表了毛發,水代表了血脈等等,到平原地方自然有山的依靠,也有水源可以使用,加上陽光及清新的空氣,就會集聚人群,因人是屬于群聚的動物,需要互相的合作而生存,自然群聚的人會越來越多,需求也多起來,自然財富就來了!
由祖山來脈的停留地方就是一個城市,也會形成一個國家的首都,或是一個省會城市,尤其是山脈的末端與平原交接地點會形成一個城市的交集,主山的最末端就是首都,如果不是這一個國家的首都,或是省會城市,也代表這國家不強,省份的實力也會不強。
二、穴位形成城市
合適人居的地方會經過時間的推移,產生了集聚的現象,會越來越多人聚集到同一地方,就形成了一個村落,在形成一個城市,如果領導城市的政府來到了龍脈的平原穴點上,就會吸收大量的山的靈氣與水的靈氣,加上人氣,就會形成獨霸一方的城市,如省會城市。
風水的好壞是有一個評判標準,如人坐在椅子上,背后要有靠山,左邊有扶手,右邊也有扶手,左右相對的會有一定的長度及高度,所坐的地方就是好的地方,也就是風水上所說的穴位,也就能藏風的地方,自然氣息就能停留下來。
一般講穴位都是指陰宅,就是人過往后所居住的地方,這是普偏的想法,其實生人居住的地方也有穴位,只是都是在平地上的人們沒去運用罷了,因為平原上的變數會比較多,因為人為的會在平地上蓋起房子,建馬路,就會把地面上穴位的位子自然的移動,這是靠人為的力量來改變穴場的方式,但是土地上形成的自然穴場并不會因為建房而改變此穴的方位,這是人要去順應自然的現像,無法改變的地方。
有山有平原的地方最容易藏風,也就容易納氣,山勢越高,其高空碰到山后向下的氣流就會越大,人就不易居住,因此也就人氣不旺,但是也可以形成一個小村落,如果要擴大城市就會受到自然條件上的限制,因此人氣就不易擴大化,受到制約。
相較于較平緩的平原地,會因為在山脈的末端,相對氣流等會平緩些,也使人容易聚集的地方,人容易互相交流,互相活動,就容易形成居住的場地,也因為面積大,就會有各項活動在此,慢慢的人會聚集形成一個城市,因為平原地多,人就會往此集中,自然形成重要的都市,漸漸的往外拓展,如此都市形成,在城鄉間就是行政中心,在省城中就是省會,在國家就是首都。
三、首都定位影響國運
地方上城市多了就會有領導的城市出來,就會形成一省的省會城市,多個省會城市集中后,也會有強的省會領導省,所以也就會有的省經濟條件很好,有的省或地方出文人,有的省會比較落后,一般落后的省,省會的山脈與定位都是比較差的,加上省里的山脈多或是植陂少,如山脈易見石頭,不見土,就不會有含水份,無發保留水份,越發干躁,自然人就無法在此生存。
古代三國時期,南宋定都杭州,都是依靠有山脈走向的地方有遠方的高祖山太祖上,慢慢的依山而建的城市,但是在太祖山建都及高祖山建都的很少,可以說都是一般的小城市或是小村落,并無法出現強有力的領導城市出來,唯有在山脈的最底端才有力量,也才會有領導力的城市出現,另就臺灣的情況舉例。
臺灣自從國民政府遷都臺灣后,發現臺灣的山脈走勢是南北向,主山脈為玉山山脈往南漸漸的平緩,在山脈的左變(西方)為一大片的嘉南平原,在往南一直到屏東的鵝鸞鼻,但是因為到山脈的底端,并無可以使用的平原或盆地,故往南方肯定不行,唯有西方的嘉南平原可以利用,其次往山脈的北方走,末端為一盆地形成,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自然格局,山脈末端為指向臺北市盆地,故國民政府在山脈的末端開使了建設,一直延續到了總統府位子上,其實此風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是的建筑物,日本民族受到唐朝的影響也非常重視風水,自然統治臺灣的首都掩然成形。
臺灣的行政,政治及經濟的重心全部放在了臺北市,因此臺灣的臺北市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,因此也是臺灣所有城市密度最高,加上政治中心在此,因此領導臺灣走向經濟強省,加上領導者的政治方向正確,讓臺灣成為亞洲4小龍之首,也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奇跡,這也是歸功于風水的助力。
四、人為破壞
風水易學都是中國人的經驗與智慧的累積,但是往往會認為這學問是是非非,真真假假,因為在中國唐朝時代經過了鄰國的朝貢,相對進貢國也會有需求,如中國的文化與進步的當時產品等,但中國領導者的心態,不想把這真正的文化流傳的國外,自然會想方設法把錯的加上去,如此反而也誤導了后學者的知識,自然會把這風水易學的學問當成是騙人的,遺禍后代子孫,當然這文化也有正確的資訊保留下來,就形成有的易學家有看的準,有的看不準。
一個都市形成了會聚集很多的人群,人多就會雜亂,領導者的政府就會想方設法解決人民的問題,如居住,就會擴大城市的范圍,從八個方位的地方慢慢的往外圍拓展,這時要建造道路,這是基礎建設,才會有造房子的建設,人居住的多了,自然會有交通的需求,如公交車,需要在人聚集的地方停留,就形成了公交站,如此反復建設,也有人自行購買交通工具,這就需要有停車場,有維修有清洗有加油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社區及街道的概念,當馬路不敷使用時,就會想辦法往旁建設擴的馬路,再往上或下擴增容量。
當每個社區與街道成熟后,會有互相交流的機會,這之間的交通就起到很重要的關鍵,如有山脈的阻擋,人們就會利用方法來加快解決問題,往上就是高架橋,但也因為如此,把自然的風水及景觀給破壞了,往下就是隧道,就會把山脈的自然之氣脈給打斷了,使得遠方的山脈力量不足,也就是氣脈段了,因此人為的社會能有成就,也能破壞,如打通隧道,建高架橋等等,因人的社會進步了,需要更便捷的生活方式,節奏加快了,就把風水放一旁,就不會顧及風水上的問題。
五、結論
如此的風水與國運為何有影響呢?就舉臺灣的例子,臺灣是以玉山山脈為主脈,向南北延伸,早期荷蘭人因對中國的文化不了解,就選擇在平原地方設臺灣府(政府的辦公室)來統治臺灣,后來甲午戰爭,把臺灣給日本,日本對中國的文化是非常了解,也研究的很透徹,也運用的很好,就把臺灣統治的辦公室搬到了臺北,選擇的原因與理由有下列:1離日本較近。2是主山脈的末端。3背海面山。利用風水把統治辦公室放在龍脈的末端,吸收山脈的氣息,統理臺灣,當時臺灣自然風調雨順了很多年,臺灣人與日本人和平相處了很久,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到臺灣,就在龍脈點上建了圓山飯店,當時政權轉移時也發生了很多的抗爭,玉山山脈的南端因為沒有平原,直接入海也沒有回頭,所以南方的發展就受到了局限,只能在副脈上的末端建立城市,如高雄,但是發展就以工業為主,嘉南平原相對就富足些,可以生產糧食,玉山山脈的東面因為陡峭,不易發展一直到今。
臺灣是以臺北市為重心,經濟發展到需要建設更多的道路,首先在圓山飯店前造了高架橋,飯店風水馬上受到了破壞,就是風水上說的割腳水,圓山飯店是接待國際外賓的地方,自然對居住人員與本地方的領導者產生了很多的不容洽,在者這棟建筑物也不好,發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火災,自然影響臺灣的運勢,但還沒到動搖根本。
再者臺北市也是高樓林立,從臺北市的西門町發展已不敷社會進步的使用,就把臺北市政府搬遷到信義記劃區內,就是如今的東區往東,是臺北市的四獸山,也是一塊風水寶地,但就在市政府南方建了高樓101,對整個北臺灣影響很大,于此同時臺灣臺北市的經濟開始下滑,因臺北市是臺灣的行政中心,自然對臺灣會有了較深遠的影響。
再者雪山隧道的開通,平時臺北人往東部都有山脈的阻擋,依靠北宜公路與濱海公路通向宜蘭縣,雪山隧道是直接打通主山脈,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才打通,當時也有很多的事故發生,直到真正的開通了,臺灣的龍脈就被打斷了,自此經濟就節節敗退,直到今日。
以上的臺灣龍脈運勢觀察中國的運勢,希望有能力的領導者要順應自然,不要與自然對抗,就能長久生存。
|